当前位置:主页 > 商业资讯 >

狭义的意象 古诗有哪些 古诗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点

发布时间: 2023-03-29 20:57:46 来源:抄写作文网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狭义的意象 古诗有哪些 古诗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点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1.关于江南的古诗句

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 望江南 【宋・苏东坡】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 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 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梦江南 【清・屈大均】 悲落叶, 叶落绝归期. 纵使归来花满树, 新枝不是旧时枝. 且逐水流迟.忆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 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双调望江南 寿秋水 【宋・刘辰翁】 齐眉举, 彩侍紫霞记. 天上九朝岛冉冉, 尊前一笑玉差差. 人唱自家词. 篱下菊, 醉把一枝枝. 花水乞君三十斛, 秋风记我一联诗. 留着晚香时.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 水远与天连. 天净水平寒月漾, 水光月色两相兼. 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 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 心远乐处景应妍. 休与俗人言.望江南 【宋・周邦彦】 游妓散, 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 密云衔雨暗城西. 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 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 柳阴行马过莺啼. 无处不凄凄.江南柳 【宋・张先】 隋堤远, 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 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 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 愿身能似月亭亭, 千里伴君行.望江南 【宋・朱敦儒】 炎昼永, 初夜月侵床. 露卧一丛莲叶畔, 芙蓉香细水风凉. 枕上是仙乡.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杂曲歌辞~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相和歌辞.采莲归 【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橹.叶屿花潭极望平, 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摘莲花, 今渠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重迭.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兹期,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何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南津交佩解, 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莲浦夜相逢, 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春梦 【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望江南 【宋・苏东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梦江南 【清・屈大均】 悲落叶,叶落绝归期.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且逐水流迟.送人游吴 【唐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相似在渔歌.江南弄 【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润�t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Q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题觉海寺 【宋・黄庭坚】 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江南柳 【宋・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望江南 【宋・戴复古】 有说未尽处,为续四曲 壶山好,博古又通今.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直千金.四海有知音. 门外路,咫尺是湖阴.万柳堤边行处乐,百花洲上醉时吟.不负一生心.江南 【汉】 作者:【汉无名氏】 体裁:【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赠范晔 年代:【南北朝】 作者:【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菩萨蛮 年代:【唐】 作者:【韦庄】 体裁:【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古诗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点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一下类型。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风格、流派、作用等分又会有不同的类型。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些常见的诗体。1.抒情诗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情感的诗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物诗等。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鹿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兵车行》和《春夜喜雨》、左思的《咏史八首》等都是很好的抒情诗。抒情诗是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诗歌抒情特点的诗。2.叙事诗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生活的诗体。它与抒情诗相比,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能采用各种手法描写人物,但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比较单纯并跳跃较大,人物性格比较单一,使用的细节较少,叙述语言比较概括并充满*。其基本体式有史诗、诗体小说、诗剧、一般叙事诗等。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我国《诗经》中的《生民》和《公刘》、英国拜伦的《唐璜》、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歌德的《浮士德》、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将叙述和抒情融为一体的上乘的叙事诗。3.哲理诗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通过形象的比拟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一般篇幅精短,意象入妙。以往把它归入抒情诗的。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代青年人尽管受到时代的磨难,却仍未失掉对光明的追求的精神。有象(黑色的眼睛)有意(寻找光明),耐人咀嚼。再如冯骥才的《灵性》诗集中的好多小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大树对樵夫说/你可知道/最痛的是不流血的伤口”“摆渡者反反复复选择彼岸/结果徘徊了一生”“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动的群山”……4.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中国古代,以合乐的为歌,不合乐而口头传唱的为谣,现代统称为歌谣。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体。内容质朴、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大众化、口语化、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如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汉魏六朝时的乐府民歌、贺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鲁文编著的《百姓话题――当代顺口溜》,收集了大量的民谣;鲁兵编的《365夜儿歌》上下两册;谷斯涌选编的《童谣选》,收录了二百多首童谣。下面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民歌总集《诗经》。《诗经》的创作,距今2500多年,大抵是周初――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民谣)总集,共305篇。本只称《诗》,因举成数,又称《诗三百》,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60篇,有15国风;雅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系孔子删定。给《诗经》作注解的有四家,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燕国韩婴的《韩诗》,这三家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鲁人毛亨所传的《毛诗》。《毛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也就是说:风,是产生于西周各国,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静女》通篇用赋;《硕鼠》通篇作比;《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主要特点是:① 以四言为主;② 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③ 章法上多重章叠句,反复咏叹;④ 至少隔句押韵,有时换韵,句末若有虚词,在虚词的前一个字上押韵,有时押入声韵;⑤ 大多诗篇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如《伐檀》与《江有汜》(原诗及分析略)5.楚辞楚辞,亦称“骚体”或“赋”,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这类作品篇幅、句式较长,形式自由,富有浪漫气息,多用“兮”字助语势,抒情气氛浓,有南方地方色彩。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编为一集,定名为《楚辞》。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文学史上以“风”(《诗经》)、“骚”(《离骚》)并称。给《楚辞》作注释影响较大的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王夫之《楚辞通释》等。6.赋赋,原本为《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文学表现手法,后来人们又把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文章称作赋,沿用其名至今,成为一种文体名称。屈原的楚辞也称作赋。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托宇于楚辞也。”“赋者,铺也,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扌离文,即用华丽的辞藻进行铺陈描述,这是指赋的表现形式;体物写志,则是刻画客观事物,抒写作者情怀,这是指赋的内容。赋,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兼具诗歌散文的特点,铺陈其事,讲究文采,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隔三夹五押韵。赋,在汉代时最为兴盛,故汉赋也称古赋,与唐诗、宋词并称。其特点篇幅长,多问答,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如贾谊的《服鸟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等。六朝时称俳赋,也称骈赋,其特点篇幅较短,讲求骈偶和用典。唐宋时科考用,称律赋,讲究格式、对仗、平仄、押韵等,不超过四百字。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成为文赋,其特点是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便,行文流畅,与散文接近,越来越离诗歌远了。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另一说,赋分为四类:骚体、骈体、文赋、杂赋。7.乐府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称这类诗为乐府诗。魏晋至唐朝时把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作品,统称为乐府。乐府,以杂言为多,以五言为主,汉乐府比较优秀,对后世影响很大。如《上邪》是杂言;《孔雀东南飞》是五言;《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汉乐府的成熟;杜甫《三吏》、《三别》是仿乐府的佳作。如《古诗十九首》第二首《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感时伤怀的乐府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① 使用双重人称、双重观察点,既便于客观的描绘,又便于主观内心世界的展示。② 构思独特,先描绘客观外在环境,再刻画人物形态,最后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过程。③ 叠字的使用出神入化,如青青、郁郁,是描写客观环境;盈盈、皎皎,是形容女子的仪态丰韵;娥娥、纤纤,是形容女子的妆饰与手指的柔美。④ “荡子妇”形象生动传神,既有外在动态美,又有内在沉郁美,很有艺术魅力。8.歌行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属乐府类。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如汉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现了胜利者的悲哀。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实际上刘邦、项羽都是对人的渺小的感伤。再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沆曾指出:“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陈子展在《谈曹操》中说:此诗“慷慨悲凉,千古绝调。……其诗之风格恰与其人之人格相称。”要注意的是歌行体的诗,题目并不一定都有歌行等字样。9.古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或“古风”,与“近体诗”相对而言。包括汉魏乐府、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形式自由,篇幅长短不拘,多用口头语言,不讲究对仗,押韵范围较宽。10.新体诗新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又称“永明体”,是由古体诗向唐代近体诗过渡的诗体。齐永明年间,周 发现汉字的四种声调,同时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四声八病”的诗律论。四声:平(阴平、阳平)、上、去、入,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于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在注意格律方面是一大进步,但过于讲究声律、对仗、词藻等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则是不良的倾向。因此,这一时期的优秀诗歌并不多,只有谢月兆的比较好。如《入朝曲》和《玉阶怨》等。11.近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对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每首诗句数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诗字数固定;一般押平声韵,不许换韵,押韵位置固定;每句每字的平仄有规定;某些句子必须对仗。12.新诗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古体、新体、近体)相对而言,一般指“五・四”以后的诗,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大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被群众接受。13.格律诗格律诗,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律写成的诗歌。所谓“篇有定数,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就是说在字数、句数、节数、平仄、对仗、押韵、变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格、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日本的俳句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诗等都是格律诗。14.律诗绝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每句是几个字(言)就叫做几律,如五律、七律;每首超过八句,就叫排律(长律);每首是六句的话,叫做三韵小律;每首截八句的一半(四句)就叫绝句,如五绝、七绝。唐以前已有绝句,称古绝;唐以后的绝句称律绝。律诗和绝句内在的结构形式是起承转合。起韵有平起式、仄起式,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15.词词,亦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起源于隋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曲子词的“曲子”是“燕乐”(宴乐)曲调的意思;“词”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词。依乐谱声律节拍写新词,叫做“填词”(依声),再后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词调,每种词调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不同的词调,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清康熙时陈廷敬、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共收了2306种格式。词总归其类有三种分法:第一种是根据音乐节奏的不同分为令(乐调急)、引和近(乐调适中)、慢(乐调缓)。如《十六字令》、《翠花引》、《好事近》、《卜算子慢》等。第二种分法是根据句数、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第三种分法是根据段数分为单调(单片)、双调(两段,分上下片或叫上下阕)、三叠(三段)、四叠(四段)、叠韵(将原韵再叠一倍成双调)、联章(两种调以上的词联合,有普通联章、鼓子词和转踏)。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五种情况:① 由原唐教坊曲的乐曲演化而成,如《菩萨蛮》、《长相思》等。② 由唐大曲摘取部分演化而成,此类词有的标以“歌头”,如《水调歌头》;有的标以“摘遍”,如《泛清波摘遍》;有的不标字样。③ 由原有词调变格而成,如犯调有《凄凉犯》;转调有《转调满庭芳》;促拍有《促拍采桑子》;摊破有《摊破江城子》;添声有《添声杨柳枝》;减字有《减字木兰花》;偷声有《偷声木兰花》等。④ 取现成诗句,或概括其内容,或借用其名称而成,如《点绛唇》、《沁园春》等。⑤ 取本调词中字句定名或改名而成,如《忆江南》、《如梦令》等。16.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曲词。狭义的曲,单指与诗、词并列的曲。即宋代及其以后的南曲、北曲,盛行于元代。分戏曲(杂剧、传奇)、散曲(小令、套数)。曲和词都是依声而作,体式相近,但曲比词更为灵活。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还可以加衬字,较自由,且多口语、俗语、俚语等。我们只介绍一下“散曲”。散曲起源于金、元时的民间小调,又叫清唱。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指单独一支小曲,在风格上有雅俗之分,雅的叫乐府,俗的叫叶儿,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又称散套或套曲,用若干支同一宫调的曲牌联成一体,长短不论,一韵到底,宜于叙事,如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上面说到的“宫调”是指曲子的调名。古代音乐有十二律(十二个半音阶)、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相配成十二宫、七十二调、合称84宫调。唐宋时28个,南宋时19个。元人周德清把中原音韵列出六宫十一调,共17个。北曲最常见的是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四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如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如果把几个宫调的曲子联缀演唱故事,叫联套,或叫诸宫调。17.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最初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流行于英、法、德各国。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由两节四行、两节三行组成,音节整齐,押韵方式:前两节一般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后两节六行或两韵变化,或三韵变化。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又称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和一节两行对句组成,押韵方式一般是甲乙甲乙、丙丁丙丁、戊己戊己、庚庚。如《第二十九首》(屠岸译):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就独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抛弃,白白地用哭喊来麻烦聋耳的苍天,又看看自己,只痛恨时运不济。愿自己像人家那样:或前程远大,或一表人才,或胜友如云广交谊,想有这人的威权,那人的才华,于自己平素最得意的,倒最不满意。但在这几乎是看轻自己的思想里,我偶尔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怀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我记着你的甜爱,这就是珍宝,教我不屑把处境跟帝王对调。这是一首热情歌颂爱情(或友谊)的诗歌。押韵情况:an、i、an、i;a、i、a、i;i、ai、i、ai;ao、ao 符合我们上面说的规律。全诗内在的结构规律也如我国的律诗一样起承转合:第一节,起,写诗人对自己时运不济的怨叹;第二节,承,继续写诗人暗中跟别人比较,更加自卑;第三节,转,写诗人正在自怨自艾看轻自己时,忽然想起了可贵的友谊,于是精神顿时振作起来了;第四节,合,诗人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跟开头行成了对比。全诗完成了一个思想转变过程,从消沉到振作、从忧郁到舒畅、从自卑到自豪,反衬了爱情(或友情)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最后一节,点明主题,成为名言,表现出了诗人爱情至上的人文思想。18.俳句俳句有日俳和汉俳,也属格律诗。日俳,是日本最短的诗体之一,一首由17个音组成,也称“十七文字”。有两条基本原则:① 17音,分五、七、五三节;② 季题,每首俳句必须有一个表现四季的有关词语,一般放在首行。另外,押韵方面有头韵和尾韵两种,还可全不押,比较随意。内容方面,最早是以表现诙谐洒脱的题材为主的。曾称俳句为“俳谐连歌”,到了松尾芭蕉(1644――1694)时代才以严肃的题材创作进入了艺术殿堂。如松尾芭蕉的《无题》:“寂寞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泼剌一声响”;贺千代的《杜鹃》:“静夜思杜鹃/静思杜鹃不觉晓/晨星挂天边”。汉俳,仿日俳写成的汉式俳句。汉俳大体有六个特色:① ② 同日俳;③ 适当安排平仄,每行最后一字押韵;④ 三行联成一气,末行有余味,寓意深刻,凝练含蓄;⑤ 有文有白,有浅有深,可吟可诵;⑥ 多于抒情、写景,少于叙事。如:温祥的《奋进莫彷徨》:“寄望少年郎/镜花水月枉断肠/奋进莫彷徨”;赵望进的《裁缝师傅》:“金剪漫裁春/银针引来彩云纷/长短都称心”。19.微型小诗马立鞭说:“抒情诗中一个页面能排得下的诗,即十二行以内的诗称为小诗,那么把十二行腰斩其半,即六行以内的诗为微型小诗。”有的人又把微型小诗腰斩其半,即三行以内的诗称为微型诗。如穆仁主编的《微型诗500首点评》收集的都是1――3行的诗。微型小诗的特点:精短、入妙,以片言只语夺人心魄。贺敬之说:“微型诗型微诗不微。”穆仁说:“微型诗语言精练、形式精致、含蕴精妙。”吕进说:“更多的微型诗偏于理”,“诗之理忌直,忌白,也忌空,忌玄。微型诗要与格言划出界线,要与谜语分清门庭。”其实要使微型小诗的理不直不白不空不玄不枯,必须处理好“心与物”即“意与象”的问题。诗人先有情思(意),然后借物(象)巧言之,谓之情思的物态化;诗人眼中先见物,然后托物象以抒怀,谓之物象的情思化。若能“心物两契”即有意有象则妙。切忌有意无象,或有象无意。如“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有意无象非诗;“大象,永远没有减肥的打算。”有象无意也不是诗;《春风》:“柳丝上/荡一阵秋千后/又去吻桃花”。有意有象才是好诗。吕进说:“以象含不尽之意,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如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冯骥才的《灵性》、马君伟的《求是篇》以及王尔碑、孔孚等诗人的微型小诗都是简捷明快、轻灵精粹、意象优美的好诗。20.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特点的诗体。形式上是散文,不分诗行,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缚,不要求鲜明的节奏,可押韵也可不押,一般篇幅短小;内容上洋溢着诗情画意,像圆润的苹果,满含甜美的果汁,用内在的*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既有情感美、意境美、精练美和音乐美;又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鲁迅的《野草》、高尔基的《海燕》、流沙河的《草木篇》、水杉的《山与云》、泰戈尔的散文诗集等。

代表江南的意象有哪些

一首诗塑造了江南。而且是现代诗。古诗词里展现江南风貌的不少,最有画面感的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但其后的雄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削弱了江南的定性;而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或是“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那样的词句,皆属刻画实景,谈不上塑造。唐代的北方人韦庄的关于江南的诗,最接近塑造的意思,里面满满的情绪: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诗里的声息很具形,能触碰到的美景美人才更入心。谁都没有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样,如此细腻、抒情的去描摹,一丝一丝的拉开,一丝一丝的延长。它定格、凝固了关于江南的意象,那是景象和心理情绪的复合构建。很妙的是,在戴望舒眼里,江南的景物其实只是附带,他的眸子里满是一个男人的热切的期冀,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于是,一张油纸伞,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成为江南的画框。他写出的这样的景象,连女人都爱。《雨巷》指引出一种具形而又特殊的美感的表达: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其背后,一定要有一枚诗人那样的痴迷而热烈的眼神尾随着、陪伴着。那样的雨巷,大约出在乌镇,或是凋落于周庄。宏村里也有雨巷,却不是戴望舒看出的那种。从街巷的相貌特征上看,应该有类似:条形的石板铺成的曲曲弯弯的窄道,四壁高墙。似乎也有情境感。但无论它有雨无雨,都没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的姑娘。徽州的女人,连愁绪都带着油菜花的实在与质朴。若是探究下去,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关于江南的意象。那是自己的画框,会跟自己说该当如此、理当如此。它不是一次或几次相遇的结果,更像是我们自己与戴望舒的《雨巷》有了偶然的美丽的邂逅。《雨巷》塑造出的意想,沉淀在我们的经历、经验里。即便你没有游历过江南许多地方,但就是有自己的江南成见。宏村的这家伞店的影像让我着迷,徘徊良久,不舍离去。它充满着我自己心里的那种江南的风韵。我想,江南实际上是我们喜欢的一个或一种女子:清秀而柔美的色彩,干净、沉静而朴素。如江南的小山弱水。那一把把斑斓而小巧的伞,好似跳跃的音符,清泉般的诗句,短小却悠长......

关于江南的古诗句有哪些(关于江南的古诗句) - 百度...

诗歌的特点又哪些呀?

诗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诗体概说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rl],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二)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三)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q》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 “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 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3)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4)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5)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6)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五)现代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诗歌的由来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诗歌何时称之首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诗人的来源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 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 "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2.关于江南的古诗

1、《忆江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出自:唐・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2、《菩萨蛮・其二》

出自:唐・韦庄

原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3、《忆江南》

出自:唐・白居易

原文: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

标签:

标签:

为您推荐

随机阅读
  • 最新资讯
  • 热门资讯